黃芪為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,又名膜莢黃芪,以根入藥,有補氣升陽、固表止汗、利水消腫、生肌等功效,藥用以2~3年生為主。近年來,作為保健品的1年生黃芪深受消費者歡迎,種植效益高。
1.選地與整地 黃芪喜涼爽,耐旱、耐寒,怕熱、怕水澇,忌高溫。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長,宜選擇排水良好、向陽、土質深厚的地塊種植。
2.種子處理 黃芪種皮堅硬,播種后不易發芽,所以在播種前應進行種子處理。先將種子浸于50℃的溫水中攪動,待水溫下降后浸泡24小時,然后澇出洗凈攤放在濕毛巾上,再蓋一塊濕布催芽,待裂嘴出芽后播種。也可以在種子中加入2倍的河沙進行搓揉,擦傷種皮,促使種子快速發芽。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14~15℃。
3.播種 春播適期為4~5月份。用翻地起壟機播種,壟寬160厘米、高20厘米,壟間距20厘米,每壟播種9行,播深3厘米。每667平方米(1畝)用種1.5~2.0公斤,播后噴水,保持土壤濕潤。
4.水肥管理 施肥以有機肥為主、化肥為輔,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。底肥每667平方米施農家肥2000公斤、配方肥或復合肥25公斤。在間苗后的6~7月份,視植株生長情況適時適量進行追肥。播種后采用噴灌方式澆水,達到床面濕潤,確保齊苗。出苗后,根據降雨情況進行田間水分管理:天旱時應進行噴灌澆水;雨季田內積水時,應注意排水,防止黃芪爛根。
5.間苗與補苗 當苗高5~7厘米時,應及時間苗、定苗,株距3~5厘米。當有缺苗斷條時,應結合定苗移植補栽。
6.中耕除草 出苗后及時中耕除草,并注意向壟臺培土,使壟臺保持原來的寬度。一般需除草2~3次。
7.病蟲防控 采用農業、物理、生物、化學等綜合措施防控病蟲。應用殺蟲燈和性誘劑等誘殺技術、粘蟲色板等生態防控技術和應用生物源農藥控害技術,科學篩選應用化學安全控害技術,將病蟲危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之下。推行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措施。黃芪主要病害為白粉病,可用5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灑防治。紫紋羽病危害黃芪根部,造成爛根,植株自上而下黃萎,最后整株死亡,應拔除病株燒毀,病穴用石灰粉消毒。禁止使用高毒、高殘留農藥。農藥安全使用,遵守國家GB/T8321.1~7的標準要求。沒有標明農藥安全間隔期的農藥品種,在收獲前30天停止使用。農藥的混劑,執行其中殘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間隔期。
8.適時采收 嚴格按照農藥、化肥施用后采收安全間隔期的規定要求采收。根據中藥材的質量、產量、用途和市場需求,綜合確定生長年限和采收季節,做到適期、適時采收。9月末至10月初采收并進行分級。采收后去凈泥土,趁鮮切下蘆頭,曬至半干后將根理直、捆成把,然后繼續曬干或烘干。